國際不打小孩日的來歷
一九九八年,美國反體罰民間組織「有效管教中心」(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)選定每年四月三十日為「不打小孩日」(Spank Out Day),藉由各種活動,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。
這個活動後來得到各國響應,擴展為「國際不打小孩日」,台灣2007年第二次舉辦,包括美、加、英、紐、澳、肯亞、喀麥隆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香港等,都同時舉辦終止體罰的活動,不只希望家長四月三十日這天不體罰,更希望他們學到正面管教方法,永遠不體罰。
這個節日的口號是「請來試試看,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,或者你將會發現,今天過後的每一天,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。」
孩子不打如何教育
老人愛說,不打不成器,可小時候挨的拖鞋板、冰冷的戒尺,是不是還讓你心有餘悸?今天,國際不打小孩日,是個提醒,提醒家長、老師:拒絕體罰,多點寬容與耐心,多些讚揚與引導,以愛與鼓勵讓孩子的成長多些快樂。久而久之,你會發現,暴力並不是教育的必選項。
『世界不打小孩日』其實是在倡導一種科學教育孩子的理念。但一味採用溫和方式教育孩子未必都好,挫折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,適當的體罰就是一種挫折教育。適當體罰孩子不是不可以,但家長需要講究方法。這個節日告訴人們,孩子雖有這樣那樣的過錯,家長和教育者也不能居高臨下,一味壓制和打壓孩子,而應該用智慧的方式處理,比如家長應學習一些避免與孩子衝突的技巧、提高溝通效率,激勵賞識孩子,使孩子人格豁達、心理陽光等。
這個節日還有重要的權利內涵。孩子雖然是弱勢群體,但在發展權、受尊重權方面,有著和大人一樣的平等權益。擁有了這種權利平等,孩子才能得到更多快樂發展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baby/qee5o9o.html